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人生百字:孝、忠、仁、义、礼、勤、劳

    信息发布者:qq386605486
    2016-11-28 12:02:35    来源:曲靖文明网   转载

    世间最珍贵的财富,不是你拥有了多少,而是你经历了什么,用什么样的手法,来书写自己的历史。人生苦短,就算家财万贯 , 如果物欲缠身在无意义中追逐,在不通透中苟活,价值恰似浮萍,精神难有皈依。

    岁月的走廊中,我们都要经历很多人、很多事,无论相逢,还是偶遇,都要面临很多选择,很多放弃,承载着我们的喜泪悲观,孕育着我们的思考感悟。吟咏人生百味,能够看懂、看开、看穿、看淡,既是一种豁达,更是一种智慧。一切的得到终要失去,唯有思想深处的充盈,让我们的生命因此而越发饱满。

    人的痛苦,多在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。方向错了,脚步乱了,只能收获南辕北辙、欲速不达的残局。只有拨开遮掩心灵的迷雾,点燃精神高地上的光亮,才能在喧嚣中指引着行进的方向。

    听千曲自然晓声,观百剑定能识器。有些时候,我们总觉得“身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,让岁月的积淀悄悄地从指缝溜走,错过了很多平凡而精彩的人生华章。蓦然回首,才发现那些简单而深邃的灵魂滋养,无形中被我们搁置在身后。

    有些复杂,是我们人为地迷茫了自己。置身千变万化的世界万花筒,在欣赏大浪磅礴的壮阔里,在思索泥沙俱下的隐忧里,只有以静待动,以不变应万变,才能保持人性的本色,让简约的生活更雅致、更有味。

    人的一生,其实就是一次漫长而完整的修炼,最高的境界,莫过于能够成为驰骋自己心灵的主宰,不奢求、不贪婪、不仇恨,平静地看待途中的起伏转折,让自己不被迷惑所诱,不为外界所误,自信、从容地走好自己的路。我撷取了伴随着我们人生的常见百字,于短小的篇幅里信马由缰,没有大彻大悟,没有拨云见日,抒发一下情怀,提醒一下自己。

     

    天空有了白云的装扮,才显得静穆安详;鲜花有了绿叶的依偎,才显得清纯鲜润;家庭有了亲情的滋润,才显得平和温馨。孝,是绽放在亲情里的一枝最美的花。

    《弟子规》有云:“父母呼,应勿缓;父母命,行勿懒。”孟子曰:“不得乎亲,不可以为人;不顺乎亲,不可以为子。”苏辙说过:“慈孝之心,人间有之。”

   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“万善德为本,百行孝为先”。父母生儿育女,含辛茹苦,一生操劳。从十月怀胎到养大成人,无不渗透他们的心血和汗水,这其间有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的百般呵护和疼爱,有“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”的千遍叮咛和牵挂,有“不为己身苦,常怀儿女忧”的万种柔情和眷顾,这深入骨髓、融入血脉的情和爱,比海还深、比天更高。

    “治身莫先于孝,治国莫先于公”,孝是做人的良知和道义。试想,一个对父母的大恩大德都不尊敬、不孝敬的人,能跟别人建立诚信关系吗?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吗?能去效忠祖国母亲吗?能成为国之栋梁、挑起民族的重担吗?孝是人的本份,是义不容辞的责任,是人类最真最善的行为。

    鸦有反哺之义,羊有跪乳之恩。动物尚有报恩的义举,更何况我们文明的人类?孟宗寒冬哭竹,陈毅为母洗脚……古今中外孝子佳话连篇,赤子情深山高水长,无不是情的涌动、孝的流露、爱的延续。

    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”。让我们趁父母健在,好好孝敬他们,让我们的孝心绽放成最美的花,结出最甜的果,让它的光华和馨香,芬芳亲情、升华人伦、和谐家庭、播种春天。

     

    忠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,原指心态中正、立正纠错。古人云:“忠者,德之正也。”作为道德概念,“忠”指为人正直、诚恳厚道、尽心尽力,坚持真理、修正谬误。曾子每日反省自己,首先就是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

    “天下大德,莫过于忠。”自古以来,“忠”就是对一个社会人的普遍要求。翻开历史画卷,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和鲜活的事迹演绎着无数忠魂故事,“精忠报国”的岳飞、“北海牧羊”的苏武、“收复台湾”的郑成功等赫然在目、历久弥新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:“精忠报国,是我一生的目标。”

    要忠于国。当前,秉承和发扬忠诚文化,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具有特别意义。从历史坐标看,我国正处于由大到强、将强未强的关口,富而不强最容易为大国强敌觊觎,最需要用忠诚文化来强化实现梦想的使命担当 ; 从国内国际形势看,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无所不在,一些不良言论、错误观点充斥着网络和生活,构筑精神高地、增强国民素质、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,更需要忠诚文化的引领和激励。

    要忠于人。“受人之托,忠人之事。”当下不少人把“没有永久的朋友,没有永久的敌人,只有永久的利益”当成座右铭,大行“一切向钱看”之道。殊不知,“友也者,友其徳也,不可以有挟也。”交朋友应该注重道德,不应该有私心。当然,忠人之事中的人不仅仅指朋友,还包括父母、兄弟姐妹、亲戚、领导、同事、部下等所有接触到的与自己有过交往的一切人。

    要忠于事。无论处于什么工作岗位,做人都要忠于职守。是农民,就一门心思种地;是工人,就脚踏实地做工;是知识分子,就心无旁骛做学问;是公务员,就尽心竭力为群众服务;是父母,就齐心合力抚养孩子;是学生,就专心致志学习。时时尽忠,处处显忠,平凡普通的人生亦不乏精彩。

    忠诚之所以宝贵,是因为它常常“吹尽黄沙始见金”,往往需要经历生与死、得与失、荣与辱等重大的考验和锤炼。只有敢于、善于付出牺牲,只有真正做到了危难时刻显身手、风吹雨打不动摇,才能得到人们的肯定和钦佩。

     

    “仁”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,“仁者,爱人”,本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。儒家把“仁”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,孟子认为仁义源于人性,内心真诚便会由内而发,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。仁德之人顺应人性的趋势,自然人人支持,天下就没有敌人了。从字义上分析,“仁”者,两人也,就是从一个人的独处原则扩大到两个人的交际规范,进而扩大到众多人,乃至扩大到天地万物。换言之,仁者就是认识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,并把局部的个体融入到天地万物中去。

    仁者自会有大气魄、大格局,视对立和敌对为虚幻,以天地与万物为大我。仁者无敌,不是“所向披靡”的无敌,更不是“杀敌一千、自伤八百”的无敌,而是没有对峙、包容一切,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无敌。

    施行仁政者,可长治久安。周朝统治者先期仁义天下,方有八百年的统治,成为历史上长寿的王朝。而施行暴政者,定难国泰民安,秦王朝统治者鱼肉百姓,虽妄想千秋万世,却二世而终。

    无论何时何地,人间的悲苦总能引起仁者的感同身受,“人溺己溺,人饥己饥”,这种担当精神乃是仁者所共有。英国哲学家赫伯特 • 斯宾塞说过:“没有人能完全自由,除非所有人完全自由;没有人能完全道德,除非所有人完全道德;没有人能完全快乐,除非所有人完全快乐。”可以说,这是仁的精神在西方观念中的呈现。

     

    义,指道义。孔子曰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重义者,是思想道德境界十分崇高的人,他们能超越自身利益成全大义,实为君子之所为。

    舍小利,取大义,可实现人生价值。《孟子》中说:“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 《礼记》 中有言:“临难毋苟免。”意即在灾难与危险面前,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。陆九渊在《与郭邦逸》中写道:“君子义以为质,得义则重,失义则轻,由义为荣,背义为辱。”可见人生当义字为先。臧克家诗中云:“有的人死了,但他还活着。”这“有的人”便是愿意放弃个人利益,保全大局利益的君子。

    大义与利益应有机统一,重视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才能成就人生大义。正是由于人人追求大义,社会方能和谐发展。历史发展的浩荡长河里,有的人“天下为公”,有的人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,有的人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有的人坚守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,有的人崇尚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,无不勃发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情愫,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张力,释放出道义的力量与浩然正气。

     

    《说文》讲,“礼,履也。所以事神致福也。” 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,祭神求福。

    儒家历来重礼,主要是对神灵的祭祀、表达敬意和尊重,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。引申到日常生活,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。《左传》说,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

    《论语 • 尧曰》篇:“不知礼,无以立也”。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,规律有不同层次,但都得遵循宇宙大道。礼,就是宇宙大道的正确表现。

    《礼记 • 乐记》说:“礼者天地之序也。”春夏秋冬,周而复始,运行不乱,就是自然的秩序。在自然界,月亮绕着地球转,地球绕着太阳转,太阳系又绕着更大的中心转,这就是自然秩序,微观世界也是如此。如果没有秩序,大小星球自由漂移,宇宙就乱了套。人能顺乎天地之序,则身心自然运行而不乱,自能立身于天地之间 , 反之则无法运转。

    如何做到礼?礼的根本,就是《礼记》的第一句话“毋不敬”,这是礼的总纲。心里充满了敬仰,自然就会从行为中表现出来。心里缺少礼敬,表现出来的客气也就显得虚假,让人感觉你有所图谋。

    人有礼敬必吉 , 家有礼敬能昌,国有礼敬自强。但礼也有先后轻重区别。至亲者、位尊者、有德者,自然居先 ,这是自然之道。父母亲而又尊,更要先之又先,必须孝敬。兄长同胞,又先我生,必尽悌道。此是天经地义丝毫不许懈怠,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礼敬。

     

    天才始于积累,聪明源于勤奋。勤奋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,是一种奋发图强的精神。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、机遇、天赋、学识等外在因素紧密相连,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勤奋,缺乏勤奋精神,哪怕天资奇佳的雄鹰也只能空振双翅;具备勤奋精神,哪怕是行动迟缓的蜗牛也能雄踞塔顶。正所谓: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份辛苦一分才”。

    “人生在勤,不索何获。”张衡少有壮志,刻苦问学,珍惜时光,自强不息。他创立了浑天说,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多颗恒星,发明了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——候风地动仪,成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。

    “时间是常数,花掉一天等于浪费 24 小时。”数学家陈景润十分珍惜时间,他利用候车、排队与买饭的时间,学会了英法德俄四国文字,并且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,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,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,演算研究,最终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,成为最为接近数学王冠明珠——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。他曾说过,“攀登科学高峰,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,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,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。”

    几乎所有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都有一部勤劳刻苦奋斗的历史,绝少有投机取巧取胜的,成就的取得与勤奋进取密不可分。正如高尔基说,“天才出于勤奋。”卡莱尔也说过,“天才就是无止境的刻苦勤奋地努力。”韩愈曰:“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。”启示我们,只有勤奋,才能成才。

    人生百年几今日,今日不为真可惜!让我们摆脱对昨日的懊悔,对明天的空恕,从今日开始,扎扎实实搞好学习,立足现在,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懒惰,只有勤奋进取,才能成就辉煌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
     

   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:"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 , 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;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, 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;生命里的一切辉煌 , 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。" 有了梦想的支撑,劳动变得更为光荣、更加伟大,更有价值。

    劳动不是手段,是理念。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,获得的果实才会更加香甜。然而劳动不仅仅是取得胜利的果实、实现梦想的手段,它还是一种理念,一种价值观。劳动创造未来的理念,比劳动本身更重要。在这个“拼爹让人灰心”“萝卜招聘让人沮丧”的时代,“劳动最光荣”的口号并不空泛。

    劳动不是选择,是执着。幸福不会从天而降 , 梦想不会自动成真。在人生的旅程中,劳动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选题。当你确定梦想的时候便别无选择的只有努力劳动。为了梦想不会半路折头,因执着与努力,生命才有价值。

    劳动永不丢人,而是感人。习近平指出,“广大劳模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、卓越的劳动创造、忘我的拼搏奉献,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,铸就了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 , 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 , 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”。世间每一个感人故事无一不是用劳动书写而成。

    任何一个人都不应为劳动感到羞耻。在劳累、委屈的时候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声,我是为梦想在奋斗便重新抖擞精神。相信,通过劳动的力量可以实现人生理想、家庭幸福,更能实现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。给自己一个梦,为之努力的过程中便融入了“中国梦”,通过梦想的双翼与劳动的双手创造一个辉煌的未来。

    (未完待续)

    (作者:和亚宁 中共曲靖市委常委、市委宣传部部长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